數位生活
-
GPU測試數據曝光,A15仿生晶片擁有接近200 FPS的驚人性能
時間已來到9月,再過不久果粉們就能迎接iPhone 13的到來,而去年在iPhone 12發布之時,A14仿生晶片所帶來的GPU效能令人驚豔,說是現階段最強的手機處理器也不為過,當然,即將來到的iPhone 13,所配載的A15仿生晶片也是各界所關注的對象,如今,一些關於iPhone 13所搭載的A15仿生晶片的相關訊息也越來越多。 於7月初之時,站上就已報導過關於A15仿生晶片相關規格,係採用台積電N5P製程,同樣與A14一樣仍是6核心配置,而關於處理器方面的測試,雖然還沒上市,但總有幾位大神能夠事先得到資訊,並且流出相關測試數據。 根據外媒報導,於GFXBench中的Manhattan 3.1測試中,A14所獲得的平均FPS為120至130左右,而近期聲勢大漲、據傳擁有超越A14仿生晶片性能的Samsung Exynos 2200 SoC則是在傳聞中,擁有最高180 FPS,那麼A15呢? A15在第一輪的Manhattan 3.1測試中,獲得了驚人的198 FPS,與A14相比,GPU性能幾乎提升了將近4成,不過稍嫌可惜的是,無論是測試者、爆料大神、或是外國媒體、甚至是GFXBench資料都無法找到相關的測試數據資料,曝光數據的真實性仍只是個參考值;然而在第二輪測試中,A15似乎遇到了一些限制,讓GPU的性能大幅下降,只獲得了平均140至150 FPS。 但這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畢竟各家手機製造商,為了以防手機因過度運行所帶來的過熱現象、總會限制內部組件的各項性能潛力,從第二輪結果來看,蘋果大概也這麼幹了,但即使如此,第二輪測試結果,仍舊超越A14仿生晶片所帶來的GPU繪圖性能。 所以比較起來,Samsung Exynos 2200 SoC仍然比較強勢嗎?小編持保留態度,畢竟無論是A15還是Exynos 2200,我們都還沒見到實體,實是不好下評斷,眼見為憑才是這些產品的重要關鍵,但我們仍然可以期待iPhone 13與A15的到來,甚至可以期待未來Exynos 2200的亮相,能讓A系列晶片不再獨霸手機處理器市場,而是能具有一決雌雄的強勁性能。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蘋果已為Touch ID測試許久,但仍然不會在今年與iPhone 13上登場
對於智慧型手機來說,iPhone帶來了許多不容忽視、對於時代的重大科技改革,有許多功能還是令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那個Touch ID功能,只不過在iPhone XR之後,就沒有這項功能了,而有關它回歸iPhone的消息也一直層出不窮。 我們大家都知道,相較於使用3D Touch來觸發Touch ID的iPhone系列,iPad Air 4係透過電源鍵來使用Touch ID,但即使如此,蘋果似乎並不打算按照相同模式,將Touch ID放在未來iPhone的電源鍵上。 蘋果似乎還是比較傾向於使用螢幕下Touch ID的實裝,根據《彭博社》報導,近日有一份報告指出,蘋果已經對此測試一段時間了。 而站上前陣子有報導蘋果又提交專利文件的事,其中一個就包含了透過iPhone螢幕下的感測器光學元件,來使用Touch ID與Face ID,對照該報告所指出的訊息,假設Touch ID回歸、並與Face ID同步配載的話,那麼對應型號,Face ID將會搭載於Pro系列型號,而無詞綴版本(包含Mini,雖有傳聞說Mini版於未來不會再出)的iPhone則是使用Touch ID。 只不過這些都並不急著在iPhone 13上推出,而是繼續使用那戴了口罩就寸鎖難解的Face ID,因此Touch ID的回歸仍舊是未來式,不過去除iPhone瀏海這件事,似乎就是勢在必行了。 雖然是老話重提,但又進一步地確認這一個消息,還是不禁讓Touch ID的愛好者(包括小編)難掩失望,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iOS 14.7.1已經於近日推出,其中有一個主要更新內容,係為了那些仍可使用Touch ID的iPhone機型、卻無法解鎖與其配對的Apple Watch而來的,但那些舊機型終究是要被淘汰的,對於iOS的各項更新、對於還在期待Touch ID的使用者們,我們還能讓我們手上的老iPhone撐多久? 但老實說,蘋果其實也可以不必回應使用者的期待,繼續執行他們認為對時代、對自己的商業利益有益的方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返璞歸真的復古造型、去蕪存菁的聲音饗宴,EDIFIER D12一體式立體聲無線喇叭開箱試聽
可能對某部分人來說,太安靜的環境或許會覺得怪怪的,還是需要一點背景音才行,比方說像小編就是這類人,即使沒專注在聽,但總是習慣在家裡開著音樂做著自己的事,而現在透過手機播放數位串流音樂的風氣相當盛行,只是手機的揚聲器所能呈現的總是有限,所以啦,我們這類人,或許都需要一個喇叭。 但一組喇叭,撇除那種玩具型的版本,如果認真的想買入手的話,價格隨便幾萬幾萬都有可能,那該怎麼辦?別擔心,小編這次入手了一組EDIFIER的D12一體式立體聲藍牙喇叭,它以樸實無華的價格,讓你能夠鋪建悠閒、也十分文青的日常生活。 近來掀起了一股復古風潮,就連諸多科技產品也不例外,當然,EDIFIER D12也搭上了這波風潮,左右兩側的木質紋理側板、與皮質紋路箱體,讓造型看起來相當沉穩。 雖是簡約的設計,但體積為359 x 159 x 203.5mm的D12,卻能輕鬆與玩家們家中的裝潢融為一體,絲毫不突兀,而木質與皮質的搭配、沒有強烈的金屬設計風格,讓D12放在客廳或者書房都相當合適,視覺上也相當舒適。 然而,D12的箱體設計雖說是一體式,但其內部卻是以左右兩個獨立箱體組合而成,能夠避免左右聲道互相干擾,加上箱體以木質所製,因此在發聲表現上,相較金屬裝置更加穩定促使傳導的聲音更加乾淨。 把前置的黑色網罩拆下之後,可以發現D12與一般桌上型喇叭不太一樣,其配置了2顆中低音驅動單體、以及2顆高音驅動單體,各自的連續不失真功率為中低音20W+20W、中高音為15W+15W,在立體聲的表現上,相信會相當傑出。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4顆驅動單體:19mm的絲絹膜高音,D12以此材質作為高音振膜,可說相當內行,絲膜與絹膜其實是不同的東西,但相似度很高,所以常常被合稱為絲絹膜。 而因其輕薄的特性,雖說硬度、剛性不足等物理問題需要加工,但在加工後,卻能提供相對柔和的聽感,在瞬態與動態的表現也都不錯,D12以絲絹膜作為高音單元,還沒試聽,就大概可以先知道D12的高音表現,應該具有相當水準。 而低音單元為4英寸的羊毛盆中低音,羊毛盆並不是完全都用羊毛所製,主要材料其實是紙,紙質振膜為低音喇叭常見的一種材質,在紙漿中混入其他纖維後,就能加工成其他具備不同特點的振膜,而羊毛盆就是其中之一,而羊毛盆的特性與絲絹膜一樣,都具有溫暖、柔和的特點,不過以紙質作為基底的振膜有個缺點,要注意防潮就是了。 看完D12的外部硬體部分,其內部還配置了DSP數位音效處理器、加上藍牙系統規範,能夠進行音源管理與分頻控制,而4顆喇叭則由TEXAS INSTRUMENTS的TAS5805M音訊放大器來完美驅動。 說到藍牙,D12後端有2組類比輸入,害小編差點忘記它其實也是一組具備藍牙5.0規範的喇叭了(笑),因此可以同時連接多種設備,在電腦上用來打電動、用手機藍牙播放數位串流、接電視播放Netfilx都沒問題,而且還有一組輸出埠,玩家們若有其他組超重低音喇叭的話,不妨跟D12配對看看,成效相信會相當優異。 那怎麼啟動呢?相當簡單,只要接上電源,開啟D12後端的電源就行了,不必像藍牙耳機一樣連結APP,只要根據與其配對的裝置來進行播放就完全沒問題,右上角有雙色燈號顯示,綠燈為電源啟動中、藍燈則為播放中。 當然,相信一定會有跟小編一樣的懶人,所以D12也提供了遙控器,功能一應俱全,除了基礎的多媒體播放功能與靜音鍵外,還能切換電影、音樂2種EQ模式,剛剛不是說D12能同時連結多種裝置嗎?這時遙控器就又派上用場了,只要按下AUX/LINE/藍牙鍵,就能瞬間切換訊號源囉。 而D12頂端有3顆旋鈕,除了音量控制之外,還能調節高音與低音,不過這方面,小編就沒什麼特別好建議,玩家們可以自己嘗試看看。 與真無線藍牙耳機不同,揚聲器屬於外放的器材,而在入手D12之後,小編就充當了好幾週的下午茶DJ,每天負責公司的音樂播放啦。而在試聽體驗上,小編嘗試了好幾種曲風,起先D12聽起來有些悶悶的,似乎有點綁手綁腳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它初來乍到還在害羞內向的緣故(笑),因此小編跟它搏了幾天感情,也燒了機,讓D12內部的各零組件更加磨合,最終那個悶悶的感覺總算撥雲見霧、豁然開朗了(哈)。 在細節表現部分,老實說,雖然有經過特殊調節Gain值的樂器,D12拿捏的並不是那麼精準,可大抵來說將近8成的樂器與編曲細節都呈現相當精采,不得不說算是頗具水準(小編有將價格因素考量在內);而在切換電影與音樂的EQ模式時,也可以發現D12的用心,在電影模式之下,D12加強了重低音,如果聽音樂的話,大鼓的鼓點穿透力就會相當清楚,而音樂模式則會比較平均一點,不過,光是靠小編的形容或許有些玩家會怕說聽起來沒特色、不突出,這部分其實不用太擔心,我們仍可以透過頂端的2顆低頻與高頻來作調整。 在實際使用了這好一段時間之後,以小編的私心心得來說的話,這組D12幾乎可以駕馭所有曲風的播放,尤其相當適合常聽流行樂、民謠的玩家們,因為D12輸出的音訊表現,相對柔和溫暖,中頻拿捏得相當合宜;但還是有合不來的對象,比方說搖滾樂與金屬樂,D12對這兩種曲風所傳遞的衝擊感與飽和度就有點不太足夠,畢竟以這兩者使用需求的朋友,小編可能會建議選用更高階的專業配備來體驗會有更佳感受(預算要多一點囉XDD)。 首先,雖然D12的功能相對單純,不像那些語音揚聲器具備智慧型管家,但以3,190元台幣的價格來說,相當迷人,沒有智慧型管家卻擁有同等價位的超水準聲音表現,而且可調節的低頻與高頻鈕,也能讓玩家調整出最適合自己的專屬音色,更別說木質與皮質的復古設計了,擺在哪裡都相當合宜,尤其是對那些走文青風的玩家來說,更是畫龍點睛,別考慮了,去商場試聽看看吧! 廠商名稱:EDIFIER 代理廠商:力孚國際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萬元潮牌來襲、尊爵不凡的聽覺饗宴,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Master & Dynamic於2013年在紐約成立,相較那些經典老招牌的揚聲器製造商來說算是年紀尚輕,但以其精美的外型設計、高規格的視聽裝置,能為玩家帶來專屬自己的獨特魅力,因此每次所發布的商品往往都能造成搶購熱潮。 先前站上有開箱過耳罩式的版本,但入耳式無線藍牙的風潮當然Master & Dynamic也沒缺席,MW07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美名,想必各位都已如雷貫耳,如今這位高級揚聲器品牌界的「有為青年」,又再次推出這款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MW08擁有4款顏色任君挑選,分別是:尊爵黑、咖啡棕、海洋藍、冰霜白,而小編手上這款即為尊爵黑,顧名思義,便是以純粹的黑色作為主打,並在表面上做了霧面處理,可在光線照耀之下,讓其不鏽鋼所製的充電盒,卻隱隱約約有著象徵精緻的金屬光澤。 耳機本體也是以不鏽鋼作為基底,而約莫拇指甲大小的LOGO飾面,則以在那些高貴腕表上獲得了設計靈感,採用陶瓷材質所製,不僅輕巧、還能防刮,質感當然也是極為尊貴。 以一副可通話的傳統耳機來說,不外乎驅動單體的大小、麥克風陣列的排序,而MW08則搭載了11mm的鈹單體(Beryllium);市面上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搭載的大小約莫都在8至15mm之間,但這東西並不是越大越好,雖說大一點的驅動單體能夠提供更強勁的輸出、低頻也更會更乾淨一些,但在高頻的表現就會讓人不知所措,因此驅動單體的大小並不是決定音質呈現的關鍵。 我們來看看MW08驅動單體的材料吧,鈹除了質量相當地輕、能夠產生更為寬廣的頻率響應外,鈹的蒲松比(Poisson's ratio)也相當低,這意味著鈹不容易產生會干擾聲波的自體震動,加上聲波於材質中的傳遞速度,鈹僅次於鑽石,因此我們可以得知,MW08在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 然而,關於驅動單體大小與使用材質的問題,小編得說,這不是絕對性的問題,人體的適應性都不太相同,因此還是得實際試一試才能分曉。 而在通話方面,MW08左右耳機搭載了各3組麥克風,在騎車或是跑步時所會遇見的風切聲,都能有效地抑止;而在LOGO飾面邊緣加裝了鋁製天線,搭配藍牙5.2規範,左右耳皆能獨立使用,連線更加穩定、順暢,帶來真正無縫接軌的聽覺新體驗,同時並支援aptX與AAC音訊檔唷。 續航力也相當傑出,依據官方所給的資訊來看,MW08最長可以撥放大約12小時的時間、降噪模式則是最長可撥放10小時,不過還是得看各位玩家的使用狀態來增減,沒電時也不用太緊張,MW08耳機本體充滿電需花費大概45分鐘的時間,如果使用快充的話,15分鐘就能迅速獲得50%的電量,整體看下來,搭配充電盒的話,最多可以擁有42小時的播放時間,幾乎是5個工作天的使用時間,相當驚人。 與絕大部分耳機一樣,都須透過自家的App來與手機連結,設定方面簡直就像走直線那樣簡單,只要記得打開手機藍牙,那麼打開App後,按下螢幕上的Allow鍵,接下來就等待就行了。 進入介面後,在App首頁會顯示著MW08目前的電量,進入設定之後,我們能夠在ANC (降噪模式)中調整日常與極致2種不同的模式,分別對應環境的吵雜程度來讓玩家調整;至於AMBIENT (環境音模式)中,則能夠在溝通與周圍模式間切換,比方說,如果需要和人對談,但不打算拿下耳機的話,即可開啟溝通模式。 但依靠App來啟動ANC與AMBIENT是不是有點太慢? 沒關係,我們從MW08本體上就能操控了。 市面上大部分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都是以手勢觸摸耳機來下達指令,但不得不說,缺點就是很容易觸控失靈或指令接收錯誤,但MW08採用實體按鍵模式來解決這個困擾,玩家們可在右耳的多功能按鍵上,以長按、短按來進行音訊播放、電話接聽、啟動語音助理的功能。 至於剛剛說在App調整太慢的功能,看到左耳上的按鍵就知道了,這邊安裝了2顆按鍵,用在音量增減、啟動ANC與AMBIENT上,長按靠近圓弧邊的按鍵,即可啟動ANC模式、反之,長按另外一邊的按鍵,就能在AMBIENT模式中切換了,不禁讓人覺得簡單、輕鬆、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沒把MW08收進充電盒裡,但也沒繼續使用,那麼只要30分鐘後,MW08沒有收到任何音訊,就會自動開啟省電模式,並且關機來確保不繼續流失電量,當然,在App裡面也可以調整需要多久才啟動省電模式,要1小時、3小時、還是乾脆不關讓他繼續耗電也沒關係(誤。 例行的測試當然也是少不了的,音質表現與聽覺呈現方面,對於從小聽搖滾樂的小編來說,還是相對主觀,各位玩家們就當作參考囉! 以英國搖滾樂團New Order於1983年所發行的12吋黑膠單曲《Blue Monday》(但這邊小編用的是Apple Music數位串流,哈),來測驗MW08的低頻應該是相當不錯。對New Order來說,這首《Blue Monday》是從Post-Punk走向Electro-Pop的一道重要里程碑,對MW08的低頻來說,前奏那充滿魔力的Drum Kick,表現的顆粒分明,更重要的是,連續的Drum Kick編曲,也不會讓MW08的低頻出現毛邊感,相當優秀。 Joy Division也是一支來自英國的搖滾樂團,與上述的New Order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於1980年5月,在伯明罕大學High Hall演唱會首度演唱這首《Ceremony》後的16天便輕生了,其餘團員便重組New Order,且以這首《Ceremony》作為樂團第一首單曲,而中頻與高頻的表現,小編想拿Joy Division的《Ceremony》來嘗試,MW08應該也能夠很好掌握才是。 《Ceremony》從前奏開始貫穿到整首歌結束的貝斯高把位彈奏,相當考驗耳機或揚聲器的中頻表現,因為貝斯本身是個低音樂器,那如果彈奏高把位的話,就會脫離整個音場的掌控,從吉他與爵士鼓中間穿透出來,要是耳機或喇叭太糟糕,那聽到的就只會是「有聲音,但那是什麼聲音」的這種情況發生,不過幸好,MW08還是頗具水準,原曲riff試圖營造一種遊走在突破邊緣的穿刺感,讓貝斯界於穿透與不穿透之間,而MW08雖然沒有完全將這個相當細微的情緒表現出來,但我們仍能透過MW08聽見,這段貫穿整曲的riff依舊層次分明的在全曲中愜意地悠游著。 當然,高頻表現用同一首《Ceremony》就行了,雖說這首歌的吉他編曲主要擔當了中頻與高頻的部分,但我們就以高頻的呈現來說就好,畢竟剛剛中頻已經解釋過了,稍微可惜的是,這首《Ceremony》中的吉他編曲,在全曲中扮演一個音色相對較亮的角色,或許是小編沒有燒機的緣故,MW08的震模還稍微有點硬,高頻的部分聽起來相對較悶,不過相信,在燒機過後,MW08的表現肯定會更好。 然而,無論是Joy Division還是初期的New Order,除了本身以Post-Punk作為基底外,還摻了一些Disco與Electro-Pop在裡面,這兩種曲風的低頻都相當突出,假設耳機沒有傑出的細節表現,那麼就會發生全部糊在一起的情況,即使小編並沒有對MW08進行燒機,音色略悶了些,但卻沒有全部糾纏在一起的那種糟糕模糊感,細節呈現還是面面俱到。 通話方面,在接聽上完全沒問題,來電者的聲音相當清晰,但根據來電者的反饋,在Speaker的表現上稍微小聲了一點點點點點,實際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兩個人在戶外,以相距大概7至8步的距離在聊天那樣;至於降噪功能,MW08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在有正常音訊播放的情況下,開啟降噪模式(極致),是聽不見外在人聲的,但關閉音訊的話,還是能夠聽見有人在周遭說話,某方面來說,這樣更加安全,不至於全部封閉環境音而導致在戶外發生危險。而官方所強調的風切聲,這點倒是防禦的很好,就算小編坐在電風扇前,也能夠不受影響的繼續聽音樂。 MW08充電盒與耳機都相當輕巧,耳機約莫只有拇指大、重量也只有9g,帶出門不會有任何負擔,配戴方面也相當舒適,也挺適合搭長途車的,不過缺點是容易不見,但這應該是全部真藍牙無線耳機的通病吧(笑),但以萬元耳機市場來說,MW08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以小編的觀點來看,純粹聽音樂的話,價格算是稍微貴了些(破萬XDD),不過有信仰的話,價格什麼的,一切都是浮雲啦。 廠商名稱:Master & Dynamic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 代理商電話:(02)2211-9668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中國再一規定:包含生產、進口銷售,境內所有手機無線充電設備皆不得超過50W?!
小米於5月底時,宣布並展示了一項名為HyperCharge的快速充電技術,將充電功率提高到有線200W、無線120W的境界,讓4,000 mAh電池能夠以有線充電8分鐘、無線充電15分鐘的神速,完成充電過程,原先消息指出,這項技術等到明年才能向各位見面,但大家或許都不用等了,這項功能可能淪為小米在中國政策下的打水漂項目了。 根據中國工信部所提出的《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來看,從明年1月1日開始,將嚴格規範所有針對生產於中國的所有行動裝置無線充電器材,其無線頻段必須介於100-148.5 kHz、6,765-6,795 kHz、13,553-13,561 kHz之間、額定傳輸功率不得超過50W,甚至連進口至中國銷售的產品也一樣在此一禁令之內。 目前眾多手機所採用的Qi無線充電標準,大多都介於5W至15W之間,比方說最近相當熱門的蘋果MagSafe,最高充電功率即可達到15W,尚在中國此一規範之內,但對於需要越來越多花樣的手機需求來說,這對正致力於提高快速充電功率的小米、OPPO等廠商來說,幾乎是一記重擊。 而在車輛充電設備上,也另有規定,額定傳輸功率大於22kW但不超過120kW的電動汽機車,其無線充電設備必須在19-21kHz頻段、額定傳輸功率不超過22kW的電動汽機車,則須在79-90kHz頻段。 上述無線充電設備,皆須遵守中國國家管理相關規定,避免影響目前固定使用的無線傳輸設備、水上移動設備、無線電導航、陸上移動設備、標準頻率時間訊號、無線電定位業務及無線電台(站)造成影響,也不得提出免受無線電干擾保護要求。 中國此舉,其實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業者以高科技來做為市場主打、但卻忽略了安全問題,才端出來的規定吧,HyperCharge快速充電技術來看,就算小米說了,從充電器到電池、手機主機板之間,已經裝設了多達40道主動防護與散熱措施,而且還遵守充電溫度、電壓、電流、協議4大協議,但中國政府仍是認為這種高功率的充電模式,依然具有過熱燃燒、甚至是電池爆炸的風險存在。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從經濟笑話到為科技界帶來奇蹟與災難,探討加密貨幣的身世與未來(下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編介紹了加密貨幣的特色、挖礦的機制,讓大家可以知道現今當紅的比特幣、乙太幣等貨幣是如何產出、交易,以及取得的方式,時至今日,瞬息萬變的貨幣市場依然是個大財經新聞最為矚目的焦點之一,看著加密貨幣層出不窮的新聞議題,那上一秒暴跌、下一秒暴漲的幣值,其投資的驚險程度可說比坐雲霄飛車還要刺激呢! 當然這也不免讓人好奇是什麼原因使得加密貨幣走到了現今的這一步?究竟加密貨幣是否真的應該稱為貨幣,還是只是單純的炒作工具?本篇小編將大家來探討關於加密貨幣在貨幣本身、交易使用以及挖礦等方面所引發的各項爭議與緣由,讓一切是事件始末能有更完整的參考。 在開始講述有關加密貨幣的相關爭議之前,小編先為大家簡單整理的10個有關加密貨幣的特色重點,這10個重點在加密貨幣的使用、炒作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 加密貨幣沒有實體,僅以虛擬數位的形式存在於網路中,任何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 2) 第一款加密貨幣是由中本聰所發明的「比特幣」。 3) 加密貨幣的數量有最大上限,其初衷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 4) 多數加密貨幣遵守三大原則:「交易去中心化」、「隱私匿名化」、「金流透明化」。 5) 加密貨幣的密碼非常的複雜,必須妥善保管,一旦遺失將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補發。 6) 取得貨幣的行為稱為「挖礦」、參與挖礦的人則稱之為「礦工」、用於挖礦的主機稱作「礦機」。 7) 礦工藉由協助破譯加密區塊、完成交易認證與記帳來獲得貨幣獎勵。 8) 挖礦會消耗大量電腦的運算資源,因此想要增加效率就必須增加主機的運算效能。 9) 挖礦難度會隨著整個交易網路的運算能力和貨幣的產出數量調整。 10) 挖礦獎勵會每產出一定數量貨幣之後進行減半,直到貨幣達到最大上限。 在傳統上,物品想要成為一款貨幣,需要具備3大基本原則:可以做為交易媒介、可以做為記帳單位、可以儲存價值,然而當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時候,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規則讓它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笑話,因為比特幣與其它加密貨幣存在太多「槽點」,部分甚至是和傳統經濟概念相違背的,以下小編便以上述的三大原則來分別解釋加密貨幣在本質上所存在的問題。 錢最重要的功能當然就要拿來花掉,而要成為一個通用的貨幣,它至少需要滿足「被多數人認可」、「容易儲存」、「容易運送」、「價值安定」等條件。 一款貨幣想要被多數人認可的話,發行機構通常會需要有著相當的權力、財力來做為支撐,必要時還需要制定一套專門的法規來管理發行、交易、兌換等細則,如此貨幣才能有足夠的公信力和保證,使人們能夠放心的使用。 當然基於交易締結形式自由,在多數的情況下,只要雙方你情我願,想要使用任何物品做為交易媒介只要雙方彼此互相承認就好,但是如果要讓流通性更為普遍,對於多數國家來說,勢必就必須要更審慎對待了。 然而加密貨幣的背後沒有政府或金主爸爸來撐腰,任何人只要有足夠的技術就能自由的發行貨幣,且通常為了保證公平性,貨幣的創辦人通常不太會干預貨幣的各項機制,這使得加密貨幣本身只能依靠參與者彼此之間互相約束而無其他管理的方案,相較於傳統貨幣會由國家或發行組織會隨時監視和調整貨幣政策,加密貨幣基本上不管發生任何問題都是求助無門的。 也因為存在浮濫發行、缺乏相應管理機制的關係,目前大多數的國家包含台灣在內還處在觀望和立法階段,只允許用於個人交易行為,但無法享受貨幣相關的法律權益;有的國家如孟加拉、阿爾及利亞、玻利維亞則直接否定了加密貨幣,用其從事交易將會遭到法律制裁。 不過在眾多觀望和反對中也是有例外的,像是中美洲的「薩爾瓦多」便在2021年6月初承認比特幣為國家的法定貨幣,是世界第一個承認加密貨幣為正式貨幣的國家。 很多人可能認為加密貨幣以虛擬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儲存上應該是相當容易的事,但現實情況正好相反,由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原則,使得貨幣的儲存不僅非常麻煩,而且成本非常的高。 首先在金錢的載體上,每個人都需要自備至少一台手機或是電腦,並且連接上網路,接著因為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緣故,所以帳號的辦理服務無法請銀行、郵局一類的官方機構給予協助,取而代之的是由各路熱心的網友、大神們自發性建構出來的服務網站和應用程式,這造成我們必須自行在無數參差不齊的服務平台中去一一分析和篩選,對於科技、網路較不擅長的人來說,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勸退他們了。 然而選定登入平台還僅是第一步,由於沒有專屬機構負責保障大家的資產,加密貨幣只能改透過提供極度複雜密碼來提高帳戶的安全等級,再加上帳戶隱私匿名化的關係,平台不會記錄任何用戶資訊、也不提供(辦不到)帳戶遺失追查與補發的服務,所有用戶只能自行設法妥善保存帳戶的登入資訊,進而增加資產保存的成本與麻煩。 但這一切還遠沒有結束,依據金流透明化的規則,在登入之後,每一位用戶都會獲得一本儲存所有交易紀錄的帳本,這個帳本光是第一次下載所需的容量就達到60 GB以上,且還會以每年約60 GB的速度越滾越大,這對於一般主機來說都稱得上是不小負擔,更遑論空間更少的手機了。 由於加密貨幣在初次設定與後續使用上需要面對太多的麻煩,廠商們自然能嗅的到商機,因而推出了「代理」的服務,依照性質可以分為「代理錢包」、「代理買賣」兩大類。 從前面敘述中可以得知,對於一個打算長期使用的用戶來說,不斷膨脹的巨大帳本容量是最為困擾的事,而代理錢包的概念就類似雲端硬碟,由廠商「提供儲存空間」和「轉帳功能」,簡化用戶的在操作和資料儲存上的負擔。 代理錢包的好處就是功能非常的單純,帳戶的控制權是完全落在用戶本身的,這讓代理錢包幾乎最大化的保留了加密貨幣交易的所有特色,諸如:系統不會留下個資、登入需要自行輸入那反人類的密碼、不提供帳戶尋回服務等。 不過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的事,由於多了一步代理的步驟,帳戶暴露風險的程度將或多或少的提高(可能遭到側錄、駭客入侵服務商機房等),另外不同貨幣因為機制不同,在代理錢包的條件下能使用的功能會有所差異。 此外在轉帳交易的時候,多數平台廠商也都會從中收許手續費,畢竟維護伺服器以及帳戶空間也是需要成本的嘛! 代理買賣常又稱為「貨幣交易所」,其功能與我們熟知的股票市場接近,用戶如果當純只想進行投資操作的話,可以略過申請加密貨幣的帳戶,僅申請代理買賣平台的帳號即可,平台的服務除了協助儲存管理加密貨幣外,也可以直接使用現金買入或賣出加密貨幣,而不再限定單純的交密貨幣轉帳,讓整體的概念更為貼近傳統的金融操作模式。 只是透過交易所的形式其實就相當於徹底拋棄加密貨幣的三大核心精神,不但交易變為由專屬機構處理,為了能夠順利變現,我們的帳戶、個資、金流等隱私也將變得能夠被追查與掌握,也就相對增加了不法行為(駭客入侵、捲款詐騙)發生的可能。 加密貨幣的價格變化幅度之大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試想早上可以用一個比特幣買到一台iPhone、到了下午卻變成只能買保護殼、到了第二天卻又變成可以包下iPhone外加一台iPad,相信各位應該是不會想要使用這樣的貨幣來進行日常交易吧?畢竟這樣高度變動的不確定性用起來不僅相當不便,也讓貨幣失去衡量商品價值的功能,造成整個市場和社會的混亂。 造成加密貨幣的價格浮動如此劇烈的原因除了來自大量有心人士的刻意炒作之外,另一大原因則是貨幣本身缺乏了「價值判斷」的基準和保障。 在傳統的貨幣概念中,我們之所以能夠認同紙鈔面額的價值,而非把它當作一般紙張看待,是因為背後的發行國家或組織對其價值做出了定義以及擔保,而我們相信這份定義以及承諾,貨幣上面的數字也才有了意義。 但是加密貨幣則是完全相反,貨幣的背後沒有對其價值做出定義和保證,一切全部交給市場機制決定,這樣的性質比起貨幣反而更偏向藝術品和期貨,有喜好、有需求就能夠讓價格無限上揚;相反的,倘若有任何不利的風聲或事件,貨幣的價值也能夠一瀉千里,甚至徹底歸零也都不是不可能。 若不以貨幣的角度而是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是一款有著高收益、高風險的商品,有獨到眼光的可以發家致富,可是錯過時機的話要輸到脫褲也是輕而易舉,特別是現今主流的比特幣、乙太幣等因為參與的人太多、投資成本過高,促成不少人轉向選擇其他較為冷門的幣種,看看未來是否有機會鹹魚大翻身,像是最初只是惡搞產物的狗狗幣(Doge Coin),便是以網路迷因梗圖(Meme)的柴犬多吉(Doge)作為形象所推出,原本只是網路同好間的冷門貨幣,卻因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表態,讓它的價值在短時間內暴增了無數倍。 加密貨幣在發行上不存在任何實體形式,且高度注重安全性和隱私,但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用加密貨幣在真實的使用場景下反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麻煩,這也讓貨幣在應用的場合受到了不少侷限。 不同於傳統貨幣演變到今日可以使用現金、信用卡、支票、行動支付等多種實體、虛擬的交易形式,加密貨幣必須、也只能在有連接網路的情況下進行轉帳交易,過於單一的支付方案容易造成買賣行為受到環境的限制,倘若所處的環就沒有行動網路訊號、Wi-Fi,加密貨幣價值再高也無法用來換取任何商品和服務的費用。 同時,單一的付費方式也不利於應付意外狀況,倘若用戶做為貨幣儲存載體的手機、電腦裝置遺失、損壞,其影響除了在找到替代設備之前都無法消費之外,可能還就得祈禱一下自己有將密碼備份在其他地方,否則在加密貨幣嚴苛的帳戶防護規則下,損失的可就不是一部設備那麼簡單了。 加密貨幣在交易的處理上並不像一般信用卡一樣是即時處理的,加密貨幣的網路系統會每隔一段時間蒐集整理一定數量交易資料打包成加密區塊,在透過礦工解密區塊、所有線上用戶驗證答案,交易才算成立。以比特幣為例,網路系統會以約每10分鐘的速度生成一個新的區塊,而每一次區塊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上限為2,500筆,超過了就只能等待繼續等待,直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筆資料被打包。 這種形式在加密貨幣還未成為顯學的時候還不是大問題,但隨著現在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交易轉帳的數量也越來越大,一筆轉帳時間從原本幾分鐘,演變成數小時,效率上實在是相當低落。 此外,由於貨幣網路會把每一筆交易資料通通紀錄在帳本上,並且不存在撤銷或是緩衝機制,所以了如果發生送出的金額錯誤、重複送出等情況時,用戶雙方是沒有辦法取消或是退還款項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再發出一次交易申請,請對方轉出差額,但因為交易網路或代理平台會收取手續費的關係,究竟該退回多少,這恐怕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面對交易網路效率日漸低落的問題,有社群開發者打造了名為「閃電網路(Ligntning Network)」的交易系統,這個系統的概念相當特殊,它的主體形式是將交易的「過程」獨立到加密貨幣之外,並以「借跟還」的概念,透過智慧型合約進行交易,其執行的大致方式如下: 假設今天有A、B、C三人,A與B建立了閃電網路交易,B也與C建立交易網路,此時建立連接的雙方會創造出一個節點,並在裡面存入一定數量的貨幣,只是這裡面的貨幣無法被任何一方單獨取用,唯有在雙方皆同意取出貨幣的時候才能執行,同時在取出之後,建立的連結也就跟著關閉消失。 而在連接建立的狀態下,連接的雙方可以互相交易「貨幣的分配比例」,也就是A如果要轉出2個貨幣給B時,就可以發出分配調整合約,讓雙方在未來取出貨幣的時候,B能夠多拿2枚貨幣,由於整個過程只有在最終交易連接關閉之後才需要將結果登記在貨幣平台的帳本上,平時狀態是沒有實質的貨幣的流動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排隊等待貨幣平台的各項交易認證手續,大大提升交易效率。 除此之外,在閃電網路的交易體系下還能執行「間接」交易,以A今天要轉帳2枚貨幣給C為例,兩者雖然沒有建立閃電網路,但剛好彼此之間有B這位共同對象,此時B就可以替A轉出2枚貨幣的合約給C,並在之後向A請款即可。 閃電網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上百萬筆的交易,對於那些需要頻繁進行加密貨幣的用戶來說,能夠省下相當多的等待時間與交易的手續費,但相對也是存在問題的,畢竟雙方其實是在交易的貨幣的所有權,而非貨幣本身,加上取出貨幣需要雙方同意,造成如果有任何一方不願解除連接,或是其中一方將帳戶弄丟,這都將造成用戶再也無法實質性的取回貨幣。 此外,這種交易形式也會造成貨幣逐漸集中於某幾個交易大戶的節點上,形成類似中心化的結構,從而擁有主宰交易網路的權力,誘或是哪天節點的持有者退出,閃電網路將會面臨崩塌疑慮。 匿名制的帳戶、一次性的交易地址、加密區塊的交易認證形式,以上種種機制讓加密貨幣交易有著近乎無法追蹤的特性,這樣的好處能夠大幅度保護用戶的隱私,提高交易的安全;相反地,對於有心人士來說,這也代表變相成為了犯罪不被追查的完美工具,在某些層面上,這甚至是加密貨幣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特別是現在越發獗的網路犯罪,自從加密貨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之後,許多駭客、詐騙犯選擇不再要求受害者以信用卡轉帳的形式支付贖金,而是改為要求支付加密貨幣,像是大家聞風喪膽的勒索病毒在2019年的時候,就有將近90%以上的案件都是要求支付加密貨幣,其中又以比特幣為大宗,由此能夠看出加密貨幣早已淪為了不肖虛擬網路分子的一大犯罪利器。 除此之外,利用金流無法辨認身分的特性,加密貨幣也被認為具有用為洗錢、詐騙的潛質,特別是去年2020年底到今年6月的期間,比特幣、乙太幣的價格來到歷史最高點,除了大量股市名嘴吹捧或看衰的新聞之外,相關交易、集資平台無預警關閉、創辦人捲款潛逃的事件更是接連的爆發出來。 像是在2021年4月時,土耳其的貨幣交易所Thodex創始人兼CEO,Faruk Fatih Ozer便捲款了當時價值約20億美元的比特幣潛逃,造成整個平台徹底停擺,上千名的用戶將可能完全無法拿回自己投資購買的比特幣,土耳其更是對平台創始人發出國際通緝令。 緊接著在6月時候,一對南非兄弟檔所設立的加密貨幣交易App,「Africrypt」便以伺服器遭害為由,刻意欺騙與拖延用戶,並趁機捲走了6萬9000枚比特幣,以當時的市值換算相當於40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金額最高的加密貨幣詐騙案件。 為了亡羊補牢,遏止加密貨幣帶起洗錢、詐騙的歪風,越來越多國家出手做出相應的對策,包含南韓、中國、英國、美國在內,都立法將加密貨幣交易納入洗錢防制法中,台灣也將跟隨國際的趨勢,於七月的時候同樣將虛擬貨幣納入洗錢防制的管制對象。 當然做為資金出入口的貨幣交易所也同樣被各國政府盯上,像是現階段最大的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就正遭到美國司法部門對於逃漏稅、洗錢犯罪等非法金融活動的調查、在泰國則遭指控未經許可在經營數位資產業務面臨刑事訴訟、英國更是直接禁止幣安在國內從事交易行為。 其他諸如Kraken、BitMEX 等交易所也同樣被相似的理由遭到起訴,正在等待法院判決中,由此可知加密貨幣在金融犯罪方面正成為了各個國家最為擔心與嚴加防止一大重點之一。 從去年年底開始,各位玩家一定會發現升級零件或組裝電腦的難度變得極高,特別是顯示卡的部分,架上的中高階以上的顯卡不是被搶購一空、就是只剩下一些「笑能級」入門卡,又或者是店家有貨,可是價格翻了2、3倍,而且想買還得同時搭配一大堆周邊或是滯銷品。 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肺炎疫情使得物流系統大塞車,促成上游製造商的生產原物料供應不及,連帶影響下游的鋪貨速度;其二就是加密貨幣的價格暴漲,大量礦工湧入,從而出現掃貨潮,更有礦工因為買不到顯卡,乾脆轉向掃蕩電競筆電! 再加上貨幣挖礦的類型推陳出新,其中新興的"奇亞幣(Chia)"甚至還能用硬碟來進行挖礦,讓容量8TB以上的HDD硬碟與2TB以上的SSD在一夕之間也全都搶購一空,也讓眾多玩家們感嘆DIY電腦市場大概只剩機殼不缺貨了。 不過除了造成電腦零件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之外,大量礦工投入挖礦的行列也同樣造成了大量的社會、環境的問題,也讓部分廠商不得不在產品策略上對挖礦做出調整,甚至逼得部分國家地區決定立法,嚴正處理挖礦行為。 挖礦是一件極度消耗電腦運算資源的工程,依照幣種的不同會讓顯示卡、處理器、硬碟等零組件長時間處在最大負載的狀態,以顯示卡來說,這樣長時間高壓運作,將會高度損耗風扇、電容等零件,讓產品在到達保固之前就有可能提前損壞。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許多礦工會以相當誘人的價格出售他們使用過的零組件,有一些較有良知的礦工會特別告知這是挖過礦的,但也有較為惡劣的則會閃爍其詞(或根本否認),讓玩家買到的二手顯卡在使用壽命和穩定度上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在過去,有一些玩家可能會想說,反正一張顯示卡的保固動輒3~5年,壞了大不了拿去送修就好,但自2019年年底開始,二手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淘汰礦卡之後,許多廠商也一度修改了他們的保固條款。 微星在2020年6月的時候曾公告,顯示卡在無料可修的情況下,廠商會強制購回顯卡,但一年內產品折舊率達到30%,等於玩家只要一拆封,產品價值就直接打七折,此舉引發大量網友不滿,更以「七折星」對此廠商進行嘲諷,逼得微星不得不在事後收回成命,這場爭議才算平息。 與顯示卡由大眾玩家獲得勝利相比,奇亞幣造成了硬碟問題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在賺取貨幣的機制上,奇亞幣是藉由時間內硬碟容量的變化來換算成收入,代表硬碟容量越大、寫入速度越快,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 然而這種大量反覆寫入的行為很容易就達到硬碟的「最大寫入量(TBW)」,也就是一顆硬碟能夠反覆紀錄資料的理論極限,造成硬碟的資料儲存功能出現效率下降、異常、損壞的情形,其中又以SSD的影響最為嚴重,因為SSD的每個儲存單位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達到寫入上限後該區塊就會完全損毀,無法再記錄任何資料,而以挖礦的行為來說,一顆1TB的SSD大概不出3個月的時間就會徹底報銷,遠遠低於廠商給出的3~5年保固。 為了因應這種「不合理」的使用模式,不少硬碟修改了保固條款,將「保固期間內但超過最大寫入量」的使用情形排除在條款之外,有的廠商甚至直接下調最大寫入量上限,以此來防止礦工們藉此鑽漏洞,只是對於一些像是影音剪輯、3D應用開發一類等等需要大量依賴硬碟寫入的工作者來說,他們的權益也就在這場意外之下遭到了剝奪。 另外,小編在這邊也特別呼籲各位玩家,硬碟本身是屬於帶消耗性質的零件,在購買上要盡可能地找有信譽的店家購買「全新品」才是上策,畢竟錢再賺就有,但損毀的資料和回憶可是失去就再也回不來的。 以一張RTX 3080公版卡滿載的功耗320W來算,礦工只要3張卡片就需要消耗將近千瓦的電量,這還不包含散熱冷卻所需的電力,不難想像一些大型「礦場」動輒上百、上千張的顯示卡一同運作,其整體的功耗會是多麼的驚人! 據劍橋大學的研究估算,2020年10月全球用於挖礦所消耗的電量大約是一年67太瓦(1太瓦=1億度電),但在之後因為比特幣、乙太幣價格暴漲,電力的消耗量將近翻倍到了一年121太瓦,其消耗的能源甚至比紐西蘭、澳洲、阿根廷等國家一整年的所需電力還高。 如此龐大的電力消耗反應在最現實的層面就是恐怖的電費,一個月帳單破百萬都是家常便飯,為了減少開支,比較遵守法規的礦工會開始往一些電費較便宜的國家開設礦廠,至於泯滅良知的,選擇竊電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 以伊朗為來說,由於當地電價每度電換算台幣大約只要0.6元,使得該國成為全世界前六大的礦廠聚集地,光是其中最大的14家礦場所消耗的電量就可以達到3億瓦,相當於當地10萬人的用電量,如此龐大的電力需求,最終導致國家的電網系統不堪負荷,連續數周造成包含首都德黑蘭在內的主要城市紛紛發生無預警停電,超過百萬人數小時無電可用,最終也逼得政府當局出手關閉1,600多座礦場。 同樣的面臨跳電之苦的還有中國,在政府出手打擊挖礦之前,中國供應了整個交易網路約1/3的算力,其中四川省更是中國最大礦場的聚集地,有的大型礦廠內部礦機數量就高達21萬台!為確保充足的電力,部分礦場選擇直接從高壓電塔引入電源,而這樣的做法自然也毫不意外的造成下游的居民飽受供電不穩的折磨。 至於台灣本土的狀況也是不遑多讓,由於一般家庭用電無法承受大規模挖礦的需求,且電費也過於高昂,一些礦工便把歪腦筋動到了養殖和工業用電上,有的是掛羊皮賣狗肉,以工廠的名義申請用電,實則是進行挖礦,更惡質的則是乾脆用偷的,直接從工廠、魚塭等地方外拉線路,讓自己能夠享受「免費」能源。 根據台電統計,近三年已經破獲了53起挖礦竊電案,其中光是2020年一整年,台灣因挖礦而竊電的金額就達到了1.5億元,累積的求償費用則來到2.62億元。 前面提到,多數加密貨幣的挖礦行為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消耗能源代表發電廠必須為此供應更多的電力,也就相對會需要燃燒更多的石化燃料、排放更多廢氣,加重空氣汙染和溫室效應。 除此之外,部分礦工為了減少冷卻所需的費用,會選擇將礦場設立在氣溫較為寒冷的地方,甚至還有跑到零下40度的西伯利亞北極圈,利用得天獨厚的超低溫氣候,讓礦機全力挖礦也不需任何冷卻設備,但是極端環境系統是相當脆弱的,這也使得當地生態在面對礦工大舉進駐之後而須面臨考驗和威脅。 同時垃圾汙染也是挖礦的一大問題,大量的礦機日以繼夜的工作也代表途中將會有大量的零件在過程中損壞,不論是顯示卡、處理器、硬碟都堪稱是消耗品之一,這些淘汰下來的電子零件本身的組成成分都相當複雜,必需由專門的回收廠商負責處理,只是這部分所要付出的成本並不低,所以更多時候,這些報廢品的下場就與一般的垃圾一樣遭到掩埋或焚燒,這也同樣加劇環境的汙染問題。 目前關於加密貨幣所引發的環境議題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即便有些人對此抱持懷疑或反對的態度,不過在高昂的電費面前,尋求成本更低、更為乾淨的能源替代方案倒也算是與追尋利益的目標一致,也意外地提升了綠能需求,達到幫助相關產業發展結果。 以上就是加密貨幣在不同面向上所引發的相關問題,不難看出加密貨幣演變至今其實已經和它最初的初衷出現了許多矛盾,不得不感嘆再完美的理想始終究比不過人性的慾望。 但不論如何,從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誕生至今約十個年頭,其所帶來影響力都無庸置疑的對整個社會造成舉足輕重的改變,而小編也透過上、下兩篇文章,讓大家能夠更全方面的理解和認識這個「虛擬黃金」。至於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和還在不斷演化的加密貨幣,究竟是應該是要躬逢其盛、還是靜觀其變?這一切的操作和判斷就交由各位自行分析與定奪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覆蓋率即將擴展到100個國家,Google Map可以先知道公車或捷運上的擁擠程度啦!
作為搜尋引擎的龍頭,Google可說是當仁不讓,但Google所擁有的功能,可不只是只有搜尋引擎讓人津津樂道,舉凡Chrome、Gmail、Google Drive等等都佔了相當大的使用率,而其中有個用來導航、標示位置等等功能的服務:Google Map,可說是令人又愛又恨。 Google Map不僅能夠在玩家們標的目的地之後,選擇交通工具來預測抵達時間之外,還能作為汽機車的導航工具,常用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族們也可以透過Google Map來看公車或捷運的班次,相當方便,不過台灣交通號誌跟法規比較奇特,導致Google Map對於機車族並不是那麼友善。 而於2019年6月時,Google推出了一項新擴充功能,可以讓玩家們提前知道大眾運輸工具上的擁擠狀況,起初只有全球200個城市可使用這個功能,但於週四時,Google宣布該功能,將擴展到100個國家、共10,000個公共運輸機構,對通勤族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 該功能所顯示的數據,將提供「大量空位」、「滿載」或「介於兩者之間」3種細項供玩家參考,而時間軸功能也迎來大升級,玩家們將可以透過Google Map更精準地得知,分別透過大眾運輸、步行、開車等方式到達目的地所耗費的時間。 這項功能除了參考使用者即時回饋的數據之外,還使用了Google自家的AI技術,來演算、預測世界各地大眾運輸工具將可能演變的擁擠程度,當然這些也都有顧及到玩家們的隱私,對於玩家們所使用過的數據資料,Google除了將其匿名化之外,還使用了Differential Privacy Technique技術,確保隱私和安全性。 不過這項功能,台灣應該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實裝,畢竟前幾年的機車專屬的導航功能,也是過了好一段時間,才能在台灣地圖上實行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距離Adobe全家桶補完計畫又近一步,Premiere Pro現在能夠原生支援Apple M1晶片了
由於Apple的M1晶片使用的是ARM架構關係,造成過去一系列基於x86架構的軟體沒有辦法直接執行,必須透過Rosetta 2以間接的方式去執行,但碰上的Bug和問題還是相當的多。為此Adobe便不斷的為自家的各項軟體進行調整,依序讓Lightroom、Photoshop能夠原生支援M1晶片,如今官方表示自家招牌的影片剪輯軟體Premiere Pro也完成對M1晶片的對應了! Adobe在去年12月的時候便開始讓Premiere Pro對搭載M1處理器的Mac產品進行測試,更推出了Beta版本,而在7月的程式更新中,官方正式宣布程式測試結束,產品已經能夠原生支援M1晶片。如當時Photoshop一樣,新的Premiere Pro受惠於M1晶片的強大性能,所有的步驟都變得更加快速、流暢,同時功耗也變得更低,讓Macbook在不插電的情況下能支撐更久的時間,減少創作者們電量焦慮症。(笑 此外,在本次更新中,Adobe也一同新增不少功能,其中最受大家期待的莫過於「語音轉字幕」功能,此後Premiere Pro能夠自動辨識數十種語言並一鍵生成字幕,大大減少過去需要手動對齊時間軸、輸入文字、調整位置、字型的麻煩,使剪輯變得更為省時省力。(根據小編和不少Youtuber的經驗分享,製作影片最痛苦的就是上字幕…) ▲Premiere Pro語音轉字幕功能官方介紹 目前Adobe最招牌的主要軟體就只剩下After Effect還沒有完成對M1處理器的對應,考量到該程式的複雜程度遠大於Photoshop和Premiere Pro,加上除了程式本體以外,還需對應無數創作者分享與累積下來特效模板和擴充模組,也讓這這部分的工程變得相當浩大,需要依靠此軟體維生的玩家,恐怕也只能多加等待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廢話少提、有話快說,6月29號起講太久要收錢、Google Meet免費帳戶將只能多方會議1小時
因為肺炎疫情造成大家都得遠距上班,使得像是Teams、Google Meets、Zoom等視訊會議軟體的需求大增,除了讓相關周邊的廠商嗅到商機推出了各項設備大賺一筆之外,這些提供這些功能服務的廠商也在成功推廣自家的產品之後決定要來「收(養)網(套)捕(殺)魚」囉!其中Google Meets更是要大砍免費用戶在多人通話上的時限。 根據 的網站公告,官方將在6月29號對免費用戶的使用權限進行調整,其中影響最劇烈的就是在「3人以上」會議通話時間上限將從原本的24小時,直接驟降到只剩下少少的1小時。 雖然說1個小時的限制將會對於多數會議場景來說確實是捉襟見肘,但好在Google沒有對撥通次數提出限制,所以玩家們只要重新撥打就能繼續聊上一小時。(感覺這就跟以前辦公室電話有限制撥外線只能講5分鐘(每次)一樣的概念...) 福利的縮減乍看之下又是Google既免費相簿備份之後的養套殺行為,不過其實Google Meet最初給免費用戶的時長確實就僅有一個小時,只是因為疫情的關係,Google為了讓大家都能更方便的進行的遠距上班、上課才提高免費用戶的待遇,如今在市場越來越多相關的替代品、公司與教育單位找到主力方案、用戶黏濁度提升、伺服器負擔加重等因素等,Google收回優惠本就是早晚的問題。 而在未來Google取消免費優惠之後,免費玩家在多人會議的進行到55分鐘後,程式就會跳出通知提醒所有參與對象,若想要回到過去24小時講到飽,就必須上繳至少每月「8美元(約240台幣)」的月租費來開通Google Workspace Essentials的會員資格。 如果覺得這樣的費用太高,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Google Meets的會議時長限制是由主持人(邀請者)的帳號來做為依據,因此不需要所有群組人員都具備付費會員資格,想省錢的話不妨創建一個公用帳號來分攤費用,此後每次會議的時候使用該帳號來發送邀請,就能繞開1個小時的通話限制了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從經濟笑話到為科技界帶來奇蹟與災難,探討加密貨幣的身世與未來(上篇)
大概從2020年的下半年開始,加密貨幣的相關議題開始不斷加速浮現,挖礦、礦工、區塊鍊、比特幣等一系列的名詞就無孔不入的出現在各個新聞和社群版面上,而緊隨其後則是一系列的晶片荒、顯卡荒衝擊,直至今日都還嚴重影響著我們生活,可以說是在智慧型手機之後,影響力最高的''科技''產物。 然而一個原先被金融界恥笑的發明是如何撼動整個世界的?貨幣與挖礦又是什麼關係?它的實際功用是否真的只是貨幣?還是另有目的?關於各項加密貨幣的內容資訊就讓我們一同來探討一下,本篇將從加密貨幣的誕生開始,講解什麼是加幣貨幣以及何謂「挖礦」,讓大家能夠對這「看不到的黃金」有著更完整的認識。 如今我們時常聽到的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狗狗幣(Dogecoin)...等等,都是屬於「虛擬貨幣」的一種,也就是不以實體形式,如紙鈔、硬幣等方式發行貨幣,而僅以數位的方式存在於網路空間中,也因為不存在實體,相關的買賣行為也都必須透過程式,且幾乎都需要利用網路連線才能完成交易。 此外,虛擬貨幣的發行也不像實體貨幣有資格限制,受到的法規約束也較少,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發行,所以像是線上遊戲中打怪掉落的金幣、手機遊戲用來抽卡的魔法石,甚至是購買商品的回饋點數、里程數,在廣義上也都屬於虛擬貨幣的行列。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虛擬貨幣都能稱之為「加密貨幣」,唯有那些能夠從貨幣產出、交易到資料歸檔都使用密碼學進行加密保護的虛擬貨幣才能稱之為加密貨幣。同時因為經過複雜加密處理的關係,這些貨幣普遍有著難以竄改、交易認證程序繁瑣、倚賴大量電腦運算性能的特性,使貨幣在網路世界中有著極高的安全性,以此確保金融服務的可靠性。 比特幣(Bitcoin)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2009年推出的加密貨幣,它是第一款能夠讓所有人都參與貨幣產出的加密貨幣,然而與現今造成晶片荒、貨幣變成炒作商品的情況不同,比特幣最初的願景其實是希望透過「控管貨幣總量」的形式來遏止傳統貨幣政策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造成通貨膨脹的成因很多,在這邊以最一般的消費市場運作模式為例。依照資本市場,我們的各項消費行為最終都會使多數貨幣流入各大企業與資本家,使得富人的財富累積的越來越多,也讓絕大多數的貨幣沒有回到大眾市場的循環中,流通貨幣數量便會逐漸減少,造成中產階級的人們擁有的資產下降導致無法消費的情況出現,而沒有消費自然也就不可能會有經濟了。 傳統的貨幣政策為了避免上述的事情成真,就必須發行更多貨幣到市場中,確保金錢的流通性,但是貨幣增加了,人們能買到的商品數量可不會因此增加,依照供需法則,當商品數量跟不上人的消費速度時,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最終造成了不管印製多少鈔票,錢都只會往固定的地方流去,商品的價格還因此不斷地上漲,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然而比特幣的形式則與傳統貨幣政策不同,由於比特幣的最大數量是固定的,不會為了任何因素而增加,所以如果選用比特幣作為市場貨幣時,一旦多數比特幣都落入少數人手中後,市場商品就會因為缺發貨幣來從事消費造成價格下跌,此現象稱之為通貨緊縮。 不過光只是緊縮還不夠,因為市場的根本問題是可以使用的貨幣不足,此時唯一的解決方法就只有讓更多的比特幣回到市場中,而這也將會造成資本家面臨巨額的損失。因此,使用比特幣的市場必須時刻掌控好貨幣的流通狀況,從而達到控制物價,防止通貨膨脹的效果。 根據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將會在2140年停止產出貨幣,屆時市場最大的發行量將會約是2,100萬個,而比特幣的最小計量單位稱之為「聰」,相當於0.00000001(一億分之一)個比特幣,不過如果有需要,最小單位將能視情況進行調整,畢竟現實情況總會因為有人弄丟貨幣一類的因素使實際流通量要小於最大發行量,所以總得有一些手段確保其流通性。 只可惜中本聰可能萬萬沒想到,原本是設計用來打破通貨膨脹的比特幣到了現今,反倒成為了金融炒作工具,更是促成顯示卡大缺貨的一大元兇,可以說是相當諷刺,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了現在這樣的局勢呢?關於這一點可就與比特幣所樹立起來特殊交易規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特幣的誕生奠定了日後許多其他加密貨幣的設計基礎,其中在交易行為上比特幣創造了三項主要特色:交易驗證去中心化、金流透明化、帳戶隱私匿名化。這三項特色對於加密貨幣可以說是影響最為深遠的,現今市場上最熱本的幾款貨幣,如以太幣、門羅幣、狗狗幣等,均比照比特幣使用相同或近似的交易規則,甚至在某些方面,這些規則才是加密貨幣的價值核心。 不同於實體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們是可以當下確認貨幣和貨品的狀況再決定交易是否完成,然而像是信用卡、行動支付、虛擬貨幣等數位交易的形式因為沒有實體的形式,為了讓這筆交易是安全、可信任的,就勢必會需要有某些方法來證明此交易的有效性並提出相對應的保障。 於是乎,負責驗證交易有效性並承擔交易風險的單位也就孕育而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銀行、郵局、農會等金融單位,而我們之所以會利用它們的服務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其實就是信任它們能對我們的每筆交易做出保證和擔保。 最終,這些金融單位就會成為數位交易的「中心」,我們不論是要匯款、刷卡等行為就均會圍繞著它們展開,這就是所謂的「中心化」。 中心化的好處是替我們簡化交易驗證的麻煩,讓我們在交易上能夠更為快速、簡便,但是相對的身在中心的這些單位也就掌握了「制定規則」的權力,像是手續費、交易時間等都能依照這些單位的需求更改,身在外圍的我們基本上無權干預。 另外簡化的金融路徑也使得資安風險提高,相當於是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旦遭到駭客入侵、天災,不光是大家的資料將遭到外洩、損毀,整個金融交易系統也可能發生崩潰,造成在修復之前無法進行任何服務的災難。 至於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使用的「去中心化」交易概念則是相反,它採用分散式的方法讓所有人都能參與交易的驗證,就好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讓無數的人見證了交易的進行,滿滿的人證,事後也就別想抵賴了。 在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過程中,為了防止交易資料遭到竊取、竄改,交易的資訊會進行繁雜的加密,並將這些資料隨機指派給網路上有意參與驗證的用戶,由於加密的形式極為複雜,所以驗證的過程會需消耗大量主機的運算能力,為了感謝參與者的貢獻,他們便會獲得一定量的發行貨幣和手續費做為報酬。 非中心化交易的好處就是所有人都是規則的一部份,打從貨幣誕生的那一刻起,交易應該如何進行、手續費等內容就已經是固定,任何人都無法更改。而且因為交易網路是由所有參與者協助進行,不存在所謂的中心系統,加上每筆交易都是由多人聯合進行驗證,所以除非駭客的主機運算能力遠遠超出其他網路成員的加總,否則要癱瘓整個交易網路或是竄改交易資料,以目前的技術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去中心化的問題就是交易行為變得相當沒效率,為了確保交易安全,整個交易過程都必須使用麻煩的加密程序,同時因為資料分配、解密認證回傳等步驟,加密貨幣存在著「等待時間」以及「單次處理上限」的問題,以比特幣來說,交易網路約每10分鐘會進行一次資料整理,且一次能夠受理的最大數量為2,500筆,也就是說如果玩家剛好在資料分配後的下一刻、或是在處理的交易量超過2,500筆之後才送出,不好意思,這筆交易就至少要在10分鐘後才會送達,相較於我們銀行匯款、刷卡只要幾秒鐘,處理速度上有著不小的差距。 相信大家時有所聞一些有關內線交易、做假帳等相關金融財金的新聞,這些犯罪利用一般民眾和內部人員的對於市場營運狀況、資金交易等情報的資訊不對等進行欺詐與謀取不當利益。 因此,比特幣和其他相似的加密貨幣為了確保交易的公平性,貨幣使用一種名為「區塊鍊(Block Chain)」的紀錄形式,將貨幣從誕生以來的全部交易帳本公開保存在整個交易網路中,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查看與追蹤貨幣的流向。 而所謂的「區塊鍊」是一種串連式的資料紀錄方式,每個加密資料區塊都包含上一個區塊的部分資料,因此相鄰區塊間紀錄的檔案會互有重疊,舉例來說如果第一個區塊的儲存內容為ABC、第二個就是BCD、第三個CDE…以此類推,整體概念就好似鎖鏈環環相扣一般。 這種資料加密機制有著修改難度非常高的特性,由於區塊之間的資料彼此互補,所以倘若今天只修改其中一筆資料的話,就會造成與相鄰的上下兩筆資料出現不吻合的情況,勢必就得連帶的改動相連的資料,但如果改動的話,周圍的資料就又會受到牽連,從而讓需要修改的範圍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變得極度複雜且麻煩,再加上加密貨幣所有區塊的修改權限都有加密保護,讓有心人士想要進行竄改的難度又被大幅度提高好幾個等級。 只是這極強安全防護能力之下,有著檔案儲存高度沒效率的問題,畢竟每個區塊會進行重複性的資料紀錄,使得加密貨幣的紀錄檔案極為肥大而且還會像滾雪球一般不斷成長,所以要每個使用加密貨幣的人都掌握一本這樣的帳本顯然是不太可能,因此比特幣使用了「分散式資料庫」的方式,將帳本資料打散在不同的用戶之間,降低帳本資料對儲存空間的負擔。 一般我們辦理金融帳戶與信用卡需要準備雙證件、印章等證實身分的資料,並且我們進行的每一筆交易,都會在金融單位的伺服器端留下紀錄,所以銀行能夠隨時偵測我們消費行為,在出現疑似盜用的行為時進行警告,也能用以做為犯罪調查的證據,不過相對的我們的私人隱私等於變相送給了這些單位,小從時不時接到惱人的推銷電話,大到駭客入侵個資外洩等,都是現今金融體系所帶來的缺點。 但是在加密貨幣的世界中,申請帳戶不需要一堆文件,僅要註冊一組帳號即可,其目的就如同遊戲中的暱稱,只是用來做為身分識別,用戶完全不須要填寫任何的個資內容,甚至就連整個交易網路本身都不會儲存個人資料,同時像是比特幣還能在每一次交易的時候,創立一組一次性的轉帳地址,讓整個交易變得非常難以追蹤到現實用戶。 唯獨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交易系統採匿名制,網路地址也可以是一次性的來防止追蹤,但由於加密貨幣的所有交易內都是公開的,所以如果不慎在交易平台外的地方公開了自身的帳號,又或是透過貨幣管理平台進行貨幣交易的話,帳號的個資還是有可能因此外流的。 另外,因為加密貨幣在註冊帳號的時候不會留下任何個資,因此為了提供更可靠的安全驗證,在我們建立好帳號之後,系統會給予三樣證明身分的驗證資料,分別是私鑰密碼、助記詞和密鑰庫文件。 「私鑰密碼(Private Key)」是一種由系統亂數生成包含英文大小寫與數字的密碼,用於登入帳號與進行轉帳,不過因為這一串密碼實在太長也缺乏邏輯,使得帳戶管理變得很困難,於是在完成帳號建立之後,系統還會給予12個英文單字,稱之為「助記詞」。 「助記詞(Backup Phrase)」是一串由12個英文單字的組成的密碼,有著能夠儲存多組私鑰密碼的特性,就好比我們的身分證可以用來辦理多間銀行的帳號物一樣,因此我們只要記住助記詞,就能夠一次同步登入多組加密貨幣帳戶,相較於每個帳戶的私鑰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助記詞能夠更輕鬆的進行資產管理。 至於「密鑰庫文件」則是一個經過加密的密碼文件,概念類似實體金融卡需要搭配專屬儀器和密碼才能使用一般,密鑰庫文件裡面同樣紀錄了帳戶的密碼,但是需要配合指定的解碼軟體和助記詞才能進行帳戶登入和交易。 以上三種驗證資料可以以說是帳戶的生命,一旦遺失了,加密貨幣網路將「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尋回或補發,畢竟整個平台既不留下個資又採匿名制,驗證文件遺失自然也就無從證明自己是帳戶的持有人囉!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新聞報導有人損失市值百億元的貨幣只因筆電被丟掉,因為它的帳戶認證資料還在裡面啊! 看完了加密貨幣的特色,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挖礦」吧!所謂的挖礦指的就是在貨幣交易網路中賺取貨幣的行為,這個詞最早是第一款加密貨幣也就是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所提出的。 中本聰比喻賺取比特幣的行為就好比是挖金礦,我們投入到「礦坑」之中,消耗礦坑的金礦,將其轉變成可以利用的「黃金」後,再將其轉入經濟市場之中。 如今隨著加密貨幣的盛行,「挖礦」就成了賺取加密貨幣的代名詞,而與之對應的「礦工」就是指那些進行貨幣產出的人們,用來從事挖礦的設備則稱作「礦機」。 所謂的挖礦其實是幫助平台進行「交易驗證」的過程,此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步驟:認證交易的有效性、帳本記錄歸檔,礦工們便是透過完成這兩項工作來賺取系統提供的獎勵。 以比特幣為例,交易網路每10分鐘會生成帶有部分舊資料與充滿未驗證交易資料的加密區塊,此時礦工們就要為這個區塊進行解密的動作,而解密過程就好比要電腦去運算一個極為困難的題目,因此期間會消耗大量的電腦運算效能。 最終完成解密的礦工會發布一個名為「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的內容到整個交易系統供所有人進行驗證,通過驗證之後,該區塊內紀錄的交易就算是獲得認可,同時「第一個」完成驗證的人會獲得帳本記錄歸檔的權力,將交易的結果公布到區塊鍊的帳本上,讓交易內容被永久記錄,並獲獲得貨幣做為報酬。 從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每一個區塊只會有一位礦工能獲得記帳權與貨幣獎勵,因此礦工們彼此之間屬於競爭的關係,如果想要在區塊的爭奪中勝出,勢必就需要以更快的效率完成解密,也就是讓自己的電腦有著更強的運算效能。 而在加密貨幣中,主機的運算能力一般會被簡稱為「算力」,其單位為「hash/s」,代表一秒鐘可以在區塊中進行解密的次數,其數值越高,代表運算的效能也就越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加密區塊的解密過程是帶有運氣成分的,所以即使算力低的主機也有可能比算力高的主機提早完成解密,因此算力的高低對於區塊爭奪來說,其實只能算是「勝率」的參考,不代表算力低的主機就注定一無所獲,否則整個加密平台將最終就會被少數礦工壟斷,而這顯然違背了加密貨幣的初衷。 此外加密平台為了防止壟斷的行為,在加密機制上會根據整個網路的算力進行動態調整,倘若今天網路的算力太高,加密的難度相對的就會提高,反之則會將難度降低,確保交易認證不會因為算力不足而無法如期完成。 只是這樣的調整機制在貨幣的炒作之下出現了大問題,正常來說,交易網路在礦工們逐漸增多、全網的算力大增之後,會因為加密難度的提高,造成既有的算力所能帶來的收益下降,此時如果選擇追加設備維持既有收益,也會因為增加的設備成本、電力成本等因素,使得實質報酬只會被不斷稀釋,形成算力越高、收益卻越低的惡循環,進而迫使礦工出走。 但是因為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開始瘋狂大(炒)漲(作)的關係,即使貨幣的產出成本提高也還是有獲利空間,促使礦工們更踴躍的投入,開始不斷地搜括各種可以用以挖礦的零件,也就形成了現在市面上的顯示卡、處理器、硬碟全部嚴重短缺問題。 在前面小編提到,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控制貨幣的數量,解決一般貨幣政策導致的通貨膨脹和資本壟斷。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加密貨幣將不會無限的產出,反而真的會像礦坑裡礦物一樣越來越少。 只是加密貨幣畢竟是透過競爭區塊的形式來獲得貨幣獎勵,而區塊的產生會因為貨幣交易的關係源源不斷的生成,所以既然區塊會一直生成,那又要如何控制貨幣的數量呢?關於這一點,中本聰在設計的比特幣的時候給了一個相當簡單且粗暴的答案,那就是「不給獎勵」。 根據比特幣的獎勵機制,每產出「21萬個比特幣」就會減少一半的挖礦獎勵,直到流通的貨幣達到2,100萬個,此時區塊將不會再生成任何貨幣,目前最近一次獎勵限縮是在2020年的5月,預計到了2140年的時候將不再會有貨幣產生。 這樣的限縮機制的代表貨幣的產出速度會隨著時間越變越慢,從而變向的增加貨幣的取得難度,挖礦的收益注定將會出現不可逆的減少,迫使礦工們覺得這門生意因為不符成本,選擇放棄挖礦而將手中的貨幣釋出,達到貨幣流動的目的。 綜合貨幣交易的原理與獎勵機制我們可以得知,加密貨幣進行交易的時候需要礦工們提供算力來進行驗證,而礦工們便可以從中獲取獎勵;另一方面,貨幣將隨著時間減產產出,並在某一天停止生成,但這豈不是會讓礦工在未來認定這個貨幣失去牟利的價值,而不再願意為平台提供算力,造成交易因為無法被驗證而面臨停擺的命運? 為了避免這一點的發生,加密貨幣本身也有提供「手續費」的獲利管道,只是這個手續費的概念其實更像是小費,它不像一般金融機構一樣有明定一套標準的收費,而是由用戶和礦工自行協商。 在進行貨幣的交易時候,交易方可以選擇要支付給礦工的手續費比例,而礦工在進行挖礦作業的時候,也能夠選擇剃除手續費過低的加密區塊,透過這樣的形式,讓礦工能夠在失去貨幣獎勵機制後繼續透過貢獻算力來從中收取利益。 同時隨著未來貨幣獎勵減少、甚至停止之後,手續費也將成了一個貨幣能否存活的關鍵,如果手續費價格太高,人們放棄使用該貨幣交易;相反地,價格太低則換成礦工認為不符成本而出走,此外那些交易金額太少、或是手續費出價太低的交易也可能因此遭到礦工們忽視而無法完成驗證的問題。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加密貨幣巧妙的利用市場經濟的原理,透過供需法則來控制貨幣的產出與流動,打成許多傳統貨幣限制的創舉,只是可惜現實的變化往往超過理想的預期,造成現在的加密貨幣成為了市場的炒作商品,對比貨幣的初衷可以說是格外諷刺。 下一期小編將為大家講解各項加密貨幣的相關爭議,包含為何加密貨幣與實際貨幣的差異、實際應用上的社會問題、以及挖礦對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想更深入了解的加密貨幣的玩家還請記得持續關注PCDIY!,獲悉更多科技知識。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陽泰Yantouch EyE Speaker藍牙喇叭實測開箱,兼顧時尚與光氛特效揚聲器頂尖之作!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
- 欣欣秀泰影城柏晶廳,台北市最好的精品級電影院!
- Seagate One Touch SSD 1TB Feat. 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 1TB開箱,外接式固態硬碟重裝上陣!
- 快速充電!一次為4支手機提供滿滿能量,BUFFALO 4A大電流USB充電座開箱實測 →iBUFFALO BSMPA09
- 疫情當前、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讓Blueair告訴您空氣清淨機的挑選秘辛
- ASUS ZenFone 3開箱動手玩,台灣品牌智慧型手機中的優質精品!
- iBUFFALO BSMPA09大電流USB充電座實測開箱,4A出力充電器中的優質精品!
- 為健康把關!來自瑞典的頂級空氣淨化技術-Blueair Classic 290i開箱試用
-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實測開箱,旗艦榮光再現!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